发表时间:2014-12-08
近年来,地处皖南山区的黟县乡村农业观光旅游日益火爆。家庭农场作为一种新型的农村经济生产经营组织,是促进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商品化生产经营,实现农业产业化和生态化发展的重要载体。虽然家庭农场和“休闲农业”及“观光农业”有一定区别,但处于旅游地区,家庭农场的培育必将积极推动地区旅游业的二次发展,同时会产生旅游业和家庭农场的互动效应。
鉴于此,我们对黟县家庭农场发展情况进行了走访和问卷调查。调查显示,黟县56户家庭农场信贷资金需求约在1.2亿元左右,而目前贷款满足率不足10%,亟待金融助力。
黟县家庭农场发展基本情况及其特点
黟县辖8个乡镇,66个行政村,591个村民组,农户数2.57万户,农业人口7.7万人,占总人口的85%,第一家家庭农场于2013年5月正式注册成立,截至2014年9月30日,短短一年多时间,现已经发展各类家庭农场56个,注册资本达8900万元,流转土地面积达8234亩。特别是今年以来,黟县作为全省农村综合改革示范试点县,鼓励并规范农村土地流转,结合旅游特色及山区实际情况发展适度规模经营,促进了全县家庭农场发展。具体呈现以下主要特点:
产业分布合理广泛,形式多样不拘一格。从已注册的56户家庭农场产业分布情况调查,主要以茶叶、蚕桑、果蔬、粮油、香榧、生猪、家禽等特色种养业为主,其中种植类家庭农场28个,占50%;养殖类家庭农场23个,占总数的41%;种养结合类家庭农场5个,占总数的9%。
经营规模逐渐扩大,土地流转进展有序。黟县家庭农场经营规模普遍较大,90%以上的家庭农场通过土地流转实现规模经营,由于经营规模较大,大多数家庭农场雇有长期雇工。
农场主综合素质较高,经营效益相对稳定。黟县家庭农场主70%以上都是近年来发展较好的农村能人、专业大户、返乡创业人员、大中专毕业生等。经营情况调查显示,大多数家庭农场运行稳定,其中50%以上的家庭农场经营达50万元以上。
金融支持家庭农场的总体情况
目前辖区支持家庭农场的金融机构主要是县域农村商业银行。截至2014年三季度末,黟县农商行对家庭农场贷款20户,贷款余额564万元,较年初新增399万元。
贷款方式灵活,利率优惠相对较高。黟县农商行积极支持家庭农场等新型农村经营主体的发展,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采取多种方式加大对家庭农场的信贷投放力度。贷款方式较为灵活,主要有保证贷款、抵押贷款、信用贷款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贷款等。贷款利率按风险程度不同实行差别化利率,抵押、保证贷款控制在基准利率上浮40%以内、信用贷款控制在基准利率上浮50%以内。
密切关注家庭农场相关信息,努力创新金融产品。黟县农商行2013年6月对做好家庭农场信贷营销、金融服务工作进行了部署,按名单逐户走访辖区内家庭农场,并全面建立家庭农场经济档案,收集客户需求,为家庭农场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土地承包经营权是家庭农场的主要资产,该行积极开展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的创新型信贷产品,满足家庭农场的融资需求。
加大金融支持家庭农场的政策建议
家庭农场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组织形式和主要推动力量,代表了今后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家庭农场的培育发展还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地方政府要加强宣传,制定鼓励家庭农场发展的政策,给予政策扶持。搭建多方信息交流平台,加大政府主导的以农业生产为主体的融资性担保建设。
继续加快农村金融创新步伐,提升金融服务和加大信贷支持力度。制订与家庭农场生产经营相适应的贷款条件、放贷程序、管理方式和风险评价体系,既要强化信贷风险控制,又要调动贷款的积极性。提高家庭农场的信用贷款额度,实行循环授信并延长贷款使用期限,农忙季节时调整服务时间或上门服务,加快贷款审批程序。
探索建立家庭农场信用评定机制,营造金融支持良好生态环境。涉农金融机构只有加强与政府农业管理部门合作选择一批辐射带动能力较强的家庭农场建立信用档案,探索细化家庭农场信用评定机制,结合家庭农场市场化、规模化、产业链化发展趋势,依法采集、整合家庭农场的信用信息,像评定信用户、信用村、信用乡镇那样评定信用家庭农场,建立违约信息通报机制,并真实反映给金融机构和政府,培育农村微观信用环境,营造出金融支持家庭农场的良好生态环境。
提升家庭农场的自身素质,落实科技指导,拓展多种融资方式。金融机构要积极帮助、规范新型农村经营主体的财务行为,提高企业财务信息的真实性与透明度。建立农业科技小贷公司,拓展多种融资方式。
加快推进农业政策性保险试点建设,稳步推行农业保险制度。扩大农业政策性保险的试点范围,加大农业保险对农业发展的支持力度;通过财政补贴、减免相关税收等方式引导、鼓励商业性保险机构开展农业保险业务。稳步推行农业保险制度,帮助大户增强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分解自然灾害带来的经济负担。